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1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15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84篇
丛书文集   103篇
理论方法论   50篇
综合类   1009篇
社会学   119篇
统计学   3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乡—城”迁移假定农民由乡村向城市迁移,这一假定遮蔽了实践中农民迁移方向的多元性,阶层分化是基本影响因素。以武陵山区龙马乡为例,田野调查发现公共品供给贫困,农民普遍要求迁移。然而实践中农民迁移路径受制于农户拥有的初始资本和可持续生计来源,不同阶层农民的迁移路径呈现层级性。农民迁移在目的地上表现为从城镇、中间集镇到中心村的地域层级,各迁移路径性质分别是非农化迁移、过渡性迁移和农村内部迁移,这种农民迁移实践可以归纳为“层级迁移”。层级迁移是农民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农民迁移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42.
在城郊农村阶层分化背景下,征地拆迁本质上是对土地增值收益在农村各阶层间的再分配过程,它涉及到阶层间的博弈关系,必然对农村各阶层的状况、阶层流动和阶层关系产生影响,重构农村阶层结构。征地拆迁对农村各阶层的影响因各阶层的权力、土地和社会关系差异而不同,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有的阶层实现了向上流动,而有的阶层则在经济、声望和职业地位等方面都下降了。征地拆迁中的阶层博弈既促成了精英阶层内部的利益联盟,也产生或加剧了其他阶层与农村体制精英的对立关系,农村阶层关系愈发紧张。  相似文献   
43.
根据农地利用、水稻生长和动物养殖3大类13小类碳源,测算广东1992—2013年农业碳排放,发现1992年以来广东农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总体上均呈下降态势,其中:农地利用碳排放持续上升,水稻生长碳排放持续下降,动物养殖碳排放年际间变化不大。进一步运用LMDI模型对广东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广东农业碳排放主要驱动因素是农业经济发展,其次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碳减排效应明显,自2009年以来农业产业结构碳减排效应逐渐凸显,农业人口规模对农业碳排放累计产生负影响。  相似文献   
44.
在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运用区域空间结构关联维数模型、产业结构偏离-份额模型分别对河北省沿海地区空间结构、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地方政府机构设置、职能水平、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度等方面分析了河北省沿海地区的组织结构。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优化河北省沿海地区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5.
教育发展与市场技术进步存在着密切的耦合关系。基于耦合理论,分析了教育发展与市场技术进步的耦合逻辑,并构建了分析教育发展与市场技术进步耦合协调的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教育发展与市场技术进步尽管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和耦合持续发展度,但关联度和强度不高。从区域维度上看,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经济基础差距、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不完善等多种因素造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在教育发展与市场技术进步的耦合程度方面形成巨大差异,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分配的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发展与市场技术进步耦合度“东西较高,中部塌陷”的总体格局。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了促进教育发展与市场技术进步耦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6.
灌溉水资源效率、空间溢出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4—2013年全国和31个省市区的劳动力、资本、农用物质、灌溉水吸收量、生态包袱、污染排放量和粮食产量,分别运用MFA、SFA和DEA方法测量粮食生产灌溉水资源的资源生产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资源效率,运用Moran’s I指数检验3种水资源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采用Panel Data模型对影响3种水资源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全国粮食生产的水资源生产率稳步提高,灌溉条件改善中技术效率提高缓慢,全要素水资源效率中经济效率明显高于生态效率和环境效率;区域粮食生产的灌溉水资源效率分化明显;全局性的灌溉水资源效率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人均用水量与灌溉水资源效率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农业用水比例与灌溉水资源效率间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因此,必须实行水资源效率细分与综合管理,特别是对效率落后地区实行重点整治;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效率外溢,并加强效率影响因素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47.
48.
基于线性单中心城市模型,研究了自驾偏好和居民拥有车辆异质性对双方式交通走廊沿线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和居住区位选址均衡的影响.将有车居民对自驾出行的偏好集成到直接效用函数中,建立了空间均衡模型.分析发现,当城市居民全部自驾出行时,租金-距离可能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考虑只有部分居民拥有自驾车辆的一般情形,推导出了有车和无车居民在城市走廊沿线居住分布的不同均衡模式.通过理论解析,进一步考察了小汽车保有量和城市居民数量的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居民效用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We urgently need to put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into practice if we are to prepare our communities for climate change and exacerbated natural hazards. Yet, despite the extensive discussion surrounding community resilience, operationalizing the concept remains challenging. The dominant approaches for assessing resilience focus on either evaluating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r infrastructure functionality. While both remain useful, they have several limitations to their ability to provide actionable insight. More importantly, the current conceptualizations do not consider essential services or how access is impaired by hazards. We argue that people need access to services such as food, education, health care, and cultural amenities, in addition to water, power, sani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o get back some semblance of normal life. Providing equitable access to these types of services and quickly restoring that access following a disruption are paramount to community resilience. We propose a new conceptualization of community resilience that is based on access to essential services. This reframing of resilience facilitates a new measure of resilience that is spatially explicit and operational. Using two illustrative examples from the impacts of Hurricanes Florence and Michael, we demonstrate how decisionmakers and planners can use this framework to visualize the effect of a hazard and quantify resilience-enhancing interventions. This “equitable access to essentials” approach to community resilience integrates with spatial planning, and will enable communities not only to “bounce back” from a disruption, but to “bound forward” and improve the resili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all residents.  相似文献   
50.
上网对个人社会融合的影响是一个有争议的论题。文章使用2010年中国西部调查中陕西、广西两省(自治区)数据,从初级群体、次级群体两个维度考察上网时间与个人社会融合情况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上网时间的延长会增加个人的社会融合行为。同时,上网程度的加深会强化个人对初级群体的融合。这些结论初步揭示出上网对个人社会融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